龍紋禁。
龍紋禁及同墓葬出土的其他青銅器。
6月5日,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在介紹龍紋禁。
6月5日,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龍紋禁及同墓葬出土的其他青銅器。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 李靜茹攝
姓名:龍紋禁
等級:國家一級文物
出生時間:西周
出土地:寶雞市渭濱區(qū)石鼓山墓地三號墓
年齡:3000多歲
戶籍登記時間:2012年
現(xiàn)住址:寶雞青銅器博物院
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,一件重達41.8公斤的青銅器靜靜陳列于展柜中央。它形制獨特、紋飾精美,不用于盛酒,卻承載著關于禮法與政治倫理的千年啟示。
“這是出土于寶雞市渭濱區(qū)石鼓山墓地三號墓的龍紋禁。這件以形制‘禁酒’、以紋飾‘勸誡’的西周青銅器,不僅是中國青銅工藝的珍品,還是西周禮制的生動注腳?!睂氹u市渭濱區(qū)博物館館長王敬元說。
青銅器是國家制度的物質化表達,龍紋禁則在器物之外多了一層厚重的文化意味。從器型結構到紋飾邏輯,從出土背景到制度功能,它見證了西周禮樂制度,也映照出中華文化中始終不變的“自我約束”的文化自覺。
壹 一器示禁,青銅器中的“勸誡之道”
在青銅器構建的禮制體系中,“禁”是一類極為特殊的存在。它并非用于盛酒,而是一種“承而不飲”的器具——專為擺放酒器而設的案幾狀青銅器。與觚、卣、尊等直接參與飲酒過程的青銅禮器不同,“禁”的意義在于“止酒”,是一種制度層面的象征物,體現(xiàn)的是對欲望的約束、對禮法的尊重、對社會秩序的遵守。
2012年,寶雞市渭濱區(qū)石鼓山三號墓考古發(fā)掘中,一件形制莊重、紋飾繁復的龍紋禁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關注。這件長94.5厘米、重達41.8公斤的青銅器,安置于墓室西側壁龕之下,其上托舉著一組完整的西周高等級酒器,包括戶方彝、大小戶卣等。
“出土時,整套器物組合嚴整、層次分明,氣勢極為恢宏,一眼望去便知并非尋常陪葬品,而是承載深意的制度器具?!睂氹u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柳鶯說。
“龍紋禁像一張案幾,是整組酒器的‘基座’?!绷L說,其命名雖見于東周典籍,但從器形與組合功能推斷,在西周時期,它已具備明確的“制度勸誡”功能。器物四面及頂面通體飾以夔龍回首圖案,輔以雷紋為地。夔龍形態(tài)或昂首,或相顧,卷尾合體,象征敬畏,在視覺與文化層面共同強調“禮制在上”。
龍紋禁“龍首鳳尾”的設計將傳統(tǒng)圖騰與禮器功用融合,紋飾追求對稱,充滿張力,在潛移默化中強化“禮以節(jié)飲”的理念。龍紋禁雖不參與飲酒過程,卻是整組禮器中最具“制約”意味的一環(huán)。它的存在,就是一則“行為規(guī)約”的無聲警示。
“龍紋禁的構造設計充分體現(xiàn)了器以載道的理念。它的內部設有加強筋,四周邊緣挺立有序,頂面雷紋與夔龍紋交錯環(huán)繞,在承載酒器的同時具有極強的結構穩(wěn)定性與審美統(tǒng)一性。這是西周人將禁酒的要求與工藝高度融合的體現(xiàn),堪稱制度精神的物質化表達?!蓖蹙丛f。
更重要的是,這件器物的出土背景極具歷史辨識度。石鼓山三號墓被考古學界認定為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,出土的酒器組合器體宏大、銘文清晰,戶方彝與戶卣內皆鑄有“戶”字銘文。結合墓室布局與族徽分析,王敬元認為,墓主應為姜姓戶氏家族成員,出土的酒器組合器是周初時期周人與姜姓部族聯(lián)盟的重要見證。這種完整保存的家族禮制之器,對研究周人的禮儀制度具有重要價值。
事實上,與龍紋禁同類的銅禁極為罕見。此前,僅在戴家灣遺址發(fā)現(xiàn)兩件,但形制細節(jié)略有差異。石鼓山龍紋禁是目前唯一一件經(jīng)過規(guī)范發(fā)掘、器物功能組合明確、配套酒器完備的銅禁,其價值不僅在于工藝層面,更在于稀缺性與典范性。
“它是一件不用于飲酒的酒器,卻比酒器本身更能體現(xiàn)當時的制度?!绷L說,這種以“形”示“義”、以“器”警“人”的方式,體現(xiàn)出西周禮樂文化中獨特的智慧:不是禁止飲酒本身,而是通過物理空間與禮制結構,對飲酒行為進行規(guī)訓與限定,從而構建出層級分明、有節(jié)有度的社會秩序。
貳 禮制重構,從“重酒”到“重食”的文明轉折
“飲惟祀,無彝酒,執(zhí)群飲,禁沉湎”——當周公在《酒誥》中頒下這道禁令時,酒就不再是王公貴族生活的日常符號。
從一杯酒的邊界重塑開始,西周文明走上了“以禮制欲、以制馭俗”的自我調節(jié)之路。
商代末期,酒池肉林、沉湎宴樂成為腐敗的象征。周人以此為殷鑒,在禮樂重建的體系中,率先對“飲酒”這一行為進行制度性規(guī)制。龍紋禁既非飲器,亦非貯器,卻被賦予了禮儀核心角色——承酒不飲,以物示戒。
“龍紋禁從來不是實用酒具,而是西周‘禮樂文明’下的制度設計?!蓖蹙丛f,“這類案幾式禁器,功能設定就是為了托舉酒器,并在視覺結構上在酒與人之間加入一層‘緩沖’,強化禮法約束?!?/p>
“禮”與“器”的關系,在西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統(tǒng)一。龍紋禁本身所承載的整組酒器更具象征意義。其中,戶方彝重達35.5公斤,為目前所知最大的單體方彝。與龍紋禁搭配的大小戶卣亦均屬典禮器型,整體構成了一套等級森嚴、序列嚴謹?shù)募漓塍w系。
“這組酒器組合極具儀式感,它們不是用于日常使用的,而是只在祭祖、典禮等特定場合使用,是禮的象征、德的體現(xiàn)?!绷L說。
而器物組合之外,結構邏輯之變更顯深遠??脊艑W相關研究表明,商代酒器如爵、觚、斝在西周中晚期逐漸退出主流,取而代之的是豆、簋、鼎等食器。
“從‘尚酒’到‘尚食’,是器型之變,更是禮制理念的轉折。這種變化背后,是西周王朝對物質欲望的深層調節(jié)。”王敬元說。
器物的功能重組,同步映照出社會秩序的重建。
“過去的酒器,因稀有、珍貴、復雜而成為權力的象征物,而飲酒之權必須設‘禁’。這體現(xiàn)了‘禮以成人,制以防失’的治理哲學?!蓖蹙丛f。
青銅器作為權力、地位與制度的多重載體,如何搭配、如何陳設、誰可使用、何時動用,皆有嚴密章法。在石鼓山墓地三號墓的出土實物中,不僅可見“戶”字銘文的家族酒器,還發(fā)現(xiàn)一些帶有不同族徽、造型略異的器物。
“這些可能是征戰(zhàn)得來的戰(zhàn)利品,也可能是姻親交換的禮器。它們與墓主自有器物共存于一墓,說明酒器已超越飲具功能,成為周人社會關系的物化表達?!绷L說。
從器型組合到銘文族徽,再到擺設位置,龍紋禁與其酒器組不僅展現(xiàn)了青銅技藝之盛,還還原了一個充滿制度感與文化韻味的禮樂世界。
叁 以古鑒今,從青銅器中感知文明溫度
一件“不能盛酒的酒器”,為何歷經(jīng)3000多年仍熠熠生輝?
龍紋禁不僅是西周工藝之巔,還是制度理性與文化意識的具象化表達。在它莊重肅穆的器型之下,隱藏著一個時代對禮制的堅守、對社會秩序的深刻反思。
“讓節(jié)制成為一種責任感,而非負擔?!痹趯氹u青銅器博物院,講解員柳鶯向青少年講述龍紋禁的故事時說,“我們希望它不僅是歷史的回顧,更能成為現(xiàn)實的鏡鑒,讓更多人懂得:節(jié)制不是壓抑,而是一種高階的文明選擇。”
自2023年起,龍紋禁先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、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、故宮博物院展出,成為“禮制中國”專題中的標志性展品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、渭濱區(qū)博物館也以“龍紋禁”為主題,開發(fā)了系列青少年教育課程、講解視頻與線上展覽。
器以載道,文以化人。從龍紋禁身上,人們能感知到文明的溫度。
編輯:呼樂樂